Document
ᠮᠤᠡᠭᠭᠤᠯ ᠪᠠᠷᠯᠠᠯ
客服热线:0471-6515607 服务时间:周一到周五 9:00-12:00 14:30-17:30 登录 / 注册
首页 >  最新新闻 > 正文
张晶将遗憾转为希望
2025-10-24 09:22:00
分享到:

“注意重心!防守时别只盯着球,要预判对手路线!”国家体育馆冰球训练馆里,一身黑色训练服的张晶在冰面上快速滑行,时而高声指导队员,时而弯腰挥动球杆帮队员们捡回散落的冰球。虽已退役执教多年,她穿上冰鞋依然动作利落、姿态从容——那是数十年冰球生涯刻进身体里的本能。

作为国家女子冰球队前队长、中国女冰最好成绩创造者之一,从1989年开始职业生涯算起,如今张晶与冰球已相伴36载。而扎根北京青少年女子冰球培训的十余年里,她更见证了曾经“凑不齐一支梯队”的北京女冰,逐渐成长为今年包揽U13、U16、U18三个年龄组别全国冠军的“冠军之师”。这份成绩的背后,藏着她与冰球青训的不解之缘。

张晶与青少年冰球的缘分,始于一段低谷。2004年进行的都灵冬奥会资格赛上,时任中国女冰队长的她与队友出征,在对阵瑞士队的关键一战中,球队在最后六秒被对手反超,无缘都灵冬奥会。被全队称为“黑色六秒钟”的遗憾,让她久久难以释怀。此后,她主动离队回到家乡哈尔滨,经历了一年多的调整期。也正是在那时,一个偶然机会,让她在业余俱乐部担任起青少年冰球教练。

“第一次带小孩儿练球,看着他们握着球杆跌跌撞撞滑行的样子,突然就有了新的想法——或许我能为中国冰球的未来多做些什么。”张晶回忆道。那时的她想着,若能让更多孩子爱上冰球、坚持冰球,或许未来中国冰球就能少些像“黑色六秒钟”这样的遗憾。

2007年,张晶正式结束运动员生涯。彼时的她面前摆着不少稳妥的选择:留在专业队执教、进入体制内工作……但她毅然转身,一头扎进了北京青少年冰球青训事业,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让更多孩子爱上这项运动。

“当时全国女冰注册运动员也就一百来人,北京连一支完整的队伍都凑不齐,所有小孩儿都挤在一起训练。”提起建队初期的场景,张晶印象深刻,“最小的6岁,最大的14岁。大孩子怕撞着小孩子,动作放不开;小孩子跟着大孩子跑,根本学不到系统技术。”即便当时条件有限,张晶也努力做到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。她常说,只要孩子喜欢冰球,她就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人。

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小朋友,张晶也摸索出不同的执教方式,“U4、U6这些队伍的小孩子,还处在感知冰球的阶段,更重要的是激发她们对这项运动的热爱,而不是过早强调输赢。”同时,她会尽可能保证每一位队员的上场和学习机会,哪怕是训练中总跟不上节奏的孩子,也会单独留出时间手把手教。在U16、U18等年龄较大的队伍中,她更注重提升竞技水平和打磨团队配合。“曾经有个孩子因训练没有进步,被原教练否定,甚至对父母说不想再打冰球。我接手后不断鼓励她,挖掘她的长处,如今她已经进入专业队。”提到队员的成长,张晶语气中满是自豪。

为了孩子们的成长,她几乎把全部时间都投入训练场和赛场,她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回报。2024年“十四冬”冰球项目女子青年组决赛,北京队在决赛中以3比1击败夺冠热门四川队,捧起冠军奖杯,创下北京女冰参加全国冬运会以来的历史最佳成绩。今年,北京女子冰球再续佳绩,包揽全国青少年冰球锦标赛三个年龄组的冠军。其中,U18组别首次夺冠,填补了北京青少年冰球大满贯的最后一块拼图。尤为不易的是,队伍在小组赛首战曾以0比8惨败于四川队,决赛再度相遇,队员们顶住压力实现逆转,没有让十一年前的遗憾重演。张晶感慨地说,队员们在比赛中展现出的韧性,让她真正看到了破茧成蝶的力量。

12岁由花滑转练冰球,再到执起教鞭,张晶亲历了中国女冰的辉煌,也见证了北京青少年冰球事业的变化。“现在国家队里已经有了我曾经带的队员。她们还年轻,需要更多磨练。”如今,张晶最大的期盼是看着这些年轻身影走向更高的领奖台。而那些曾经的遗憾与艰辛,早已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,长成了中国女子冰球的希望。这位冰场守望者,仍在等待着——等待年轻的冰刀划破冰面,奔向她未曾落幕的梦想。

“只要条件允许,我就会一直站在一线,站在冰场上。”张晶笑着说。

关注内蒙古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 点击下载蒙享动,加入全民健身大家庭

来源:国家体育总局    作者:田洁 杨帆     编辑:刘可实

footer